各期作者篇名一覽表
欲取得完整文檔,請至以下連結:
https://his.ncku.edu.tw/p/412-1190-26290.php?Lang=zh-tw
【最新期號】
第六十六號(2024年6月)
王汎森 〈清代的疆域擴張與經學〉
中島樂章;劉敏 譯 〈白銀從何而來?——明代中期的對外貿易與白銀流入〉
孔令偉 〈從滿文媒介看清朝資訊在江戶日本之流通〉
鄭維中 〈荷蘭東印度公司船務會計帳簿及其研究示例〉
盧正恒 〈海國的製作:清初地圖舊知新製與滿文中「海」、「洋」變換〉
唐屹軒 〈十九世紀上半葉清朝士人的東北論述〉
木村可奈子;夏歡 譯 〈日本入侵琉球後明朝對日的警戒〉
【歷年期號】
第一號(1974年7月)
金 鑠 〈漢族之發展與東北之開闢〉
吳振芝 〈李蒓客交遊考〉
李冕世 〈論戰國七雄的疆域與地理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黃典權 〈陳永華史事研究〉
陳良佐 〈我國歷代農田施用之泥肥〉
梁華璜 〈日本併吞台灣的醞釀及其動機〉
蔡茂松 〈韓國李朝的教育〉
石萬壽 〈唐代門蔭出身制度〉
RITA HSIAO-FU PENG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EXPERIMENT OF RURAL EDUCATION"
CHIEH-HSIEN CH'EN "THE MANCHU NAME SYSTEM: HOW IT'S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EXPRESSES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第二號(1975年7月)
金 鑠 〈漢唐醫史的研究〉
吳振芝 〈億載金城研究〉
金中樞 〈車蓋亭詩案研究〉
陳良佐 〈漢受降城位置之商榷〉
陳捷先 〈年羹堯死因探微〉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
蔡茂松 〈朱子性情論及韓儒李退溪四端七情說研析〉
石萬壽 〈論玄奘譯經的進度〉
黃敏枝 〈從開元天寶社會的積富看長安生活的奢華〉
洪金富 〈元代監察制度的特色〉
丁 煌 〈唐高祖太宗對符瑞的運用及其對道教的態度〉
TAWEI TANG "METTERNICH AND HIS ATTITUDE TOWARD THE POLISH-SAXON QUESTION IN THE CONGRESS OF VIENNA"
CHIEH-HSIEN CH'EN "ON THE ORIGIN AND VALUE OF THE PALACE MEMORIALS OF CH'ING DYNASTY"
第三號(1976年7月)
李冕世、黃典權 〈清代臺灣地區貨幣制度及研究〉
金中樞 〈宋初嚴懲贜吏〉
陳捷先 〈盛清名臣田文鏡之家世及其發跡背景略考〉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與廈門事件〉
蔡茂松 〈韓儒李栗谷理氣思想及其性情論研析〉
石萬壽 〈唐迴關係新論〉
黃敏枝 〈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
蘇梅芳 〈荷蘭統治下的臺灣四社〉
JOSEPH FEWSMITH "THE EMERGENCE OF MIDDLE-CLASS IDEOLOGY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A STUDY OF THE JOURNAL OF THE SHANGHAI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第四號(1977年7月)
金 鑠 〈清代臺灣文官制度之研究〉
李冕世、黃典權 〈清代臺灣地方物價之研究〉
蔡茂松 〈韓儒丁茶山反朱學內容之研究〉
唐大衛 〈拿破崙軍事之研究〉
蘇梅芳 〈同光年間臺灣海防與中法戰爭〉
吳振芝 書評:〈讀錢著國史大綱〉
第五號(1978年7月)
吳振芝、金 鑠 〈清代臺灣地方科舉之研究〉
李冕世 〈資治通鑑導讀前言(上)〉
黃典權 〈清代臺灣武備制度之研究(上)〉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上)〉
梁華璜 〈竹林事件探討〉
蔡茂松 〈韓儒鄭霞谷研究〉
黃敏枝 〈宋代兩浙路的寺院與社會〉
唐大衛 〈淺釋美國戰時與蘇俄之外交(1941-1945)〉
蘇梅芳 〈清初遷界事件之研究〉
劉增貴 〈唐代婚姻約論〉
LIANG-TSO CHEN "THE ORIGI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EARLY METHODS OF RICE TIVATION"
第六號(1979年7月)
李冕世 〈資治通鑑導讀前言(下)〉
黃典權 〈甘輝史事研究〉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下)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下)〉
梁華璜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之成立經過〉
蔡茂松 〈胡洛兩論之研究──韓儒李巍岩與韓南塘對人物之性同異問題之論爭〉
石萬壽 〈林爽文役前臺灣府城的城防──臺南都市化研究之一(上)〉
丁 煌 〈唐代道教太清宮制度考(上)〉
第七號(1980年9月)
李冕世 〈三晉法家思想淵源的剖析〉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上)〉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對福建省的新聞政策〉
蔡茂松 〈退溪主敬與栗谷主誠的理學特色〉
丁 煌 〈唐代道教太清宮制度考(下)〉
王文霞 〈威瑪共和失敗之探討──由其經濟談起〉
第八號(1981年9月)
金 鑠 〈自辛亥革命至九一八事變之東北局勢(一九一一─一九三一)〉
李冕世 〈金文學、甲骨學的研究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
金中樞 〈宋代的敦遣制度〉
黃典權 〈斐亭詩鐘原件的學術價值〉
石萬壽 〈西拉雅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
第九號(1982年9月)
李冕世 〈考古學、人類學的研究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中)〉
蔡茂松 〈韓國的東學思想〉
丁 煌 〈唐及五代道教宗派之研究(一)〉
何培夫 〈楊廷理臺灣治績考〉
第十號(1983年9月)
李冕世 〈民族學的研究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
金中樞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聶崇義的三禮圖學〉
蔡茂松 〈農岩「四端七情說」析辨〉
石萬壽 〈營兵和台南府城的防務(上)──台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上)〉
劉增貴 〈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
廖秀真 〈清末女學在學制上的演進及女子小學教育的發展(一八九七─一九一一)
第十一號(1984年12月)
金中樞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上)──种明逸、穆伯長、李挺之、黃景微等的經學〉
金中樞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下)──王聖源、宋貫之、何濟川、周子餘、龍起之等的經學〉
梁華璜 〈台灣總督府在福建省的教育設施──東瀛學堂與旭瀛書院──〉
石萬壽 〈營兵和台南府城的防務(下)──台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下)〉
王 琪 〈西德邦共和國的成立──兼談其政黨及民主政治體系〉
王文霞 〈威瑪共和的政治(一九一九─一九三三)〉
第十二號(1985年12月)
李冕世 〈中國上古史外編緒論──中國上古史的內涵與史料來源疑古浪潮的衝激與研究途徑的取向──〉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一)〉
黃典權 〈皇明壬寅重修故妣吳門徐氏塋墓考證〉
張永堂 〈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一書的主要思想〉
王 琪 〈巴伐利亞邦與希特勒奪取政權過程中之關聯性〉
林瑞明 〈賴和與台灣新文學運動〉
第十三號(1987年3月)
金中樞 〈宋代學術發展之轉關──胡瑗〉
黃典權 〈三研「蔣公子」〉
丁 煌 〈漢末三國道教發展與江南地緣關係初探──(以張陵天師出生地傳說、江南巫俗及孫吳政權與道教關係為中心之一般考察)〉
王 琪 〈盟國對戰敗德國處置問題之探討〉
涂永清 〈英格蘭的財政制度(一O六六─一二七二)〉
蘇梅芳 〈論明鄭清官兵與清初中俄戰役之關係──林興珠等與籐牌兵〉
林德政 〈留日士官學校學生與同盟會〉
李冕世 書評:〈近人所著有關中國上古史的一些專書簡介〉
第十四號(1988年3月)
丁 煌 〈葉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討〉
王 琪 〈張伯倫首相時代英國姑息政策之根源探討〉
蘇梅芳 〈李鴻章事業發軔的基礎──自強思想的形成〉
WANG WEI-HSIA "THE 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AND FRENCH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TOWARD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第十五號(1989年3月)
李冕世 〈論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範疇與取向〉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上)〉
蔡茂松 〈韓儒奇蘆沙的性理學研析〉
黃耀能 〈「就北魏以來幾部農書論中國農業技術的發展」〉
黃典權 〈鄭成功復臺大軍始登史事考索〉
丁 煌 〈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宣德八年刊本──《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四十卷》初研──道藏失蒐書系列研究之一 (上篇)〉
何培夫 〈億載金城史蹟研究〉
蔡幸娟 〈北魏時期南北朝降人待遇──客禮──研究〉
王文霞 〈美國勞工史的康門學派〉
第十六號(1990年3月)
金中樞 〈李覯的經學初探提要(兼評拙著〈李泰伯的禮論評論〉)〉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下)〉
黃典權 〈唐漳州金花郡主靈塔史事考索〉
蘇梅芳 〈李鴻章與「官督商辦」〉
林德政 〈梁啟超對傳統史學的態度及其新史主張〉
蔡幸娟 〈北魏立后立嗣故事與制度研究〉
第十七號(1991年6月)
蔡茂松 〈孔子的文質論〉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四)〉
黃典權 〈香火承傳考索〉
石萬壽 〈宋元明媽祖的封諡〉
蘇梅芳 〈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援滬至天津教案時期(1862-1870)的自強之道〉
林德政 〈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與孫傳芳之間的和與戰〉
第十八號(1992年12月)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五)〉
金中樞 〈李泰伯的易論〉
蕭瓊瑞 〈〔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
王健文 〈一個寂寞的史家──典範變遷中的崔述〉
蘇梅芳 〈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三)──天津教案後至中法戰爭時期(1870-1884)的自強之策〉
第十九號(1993年12月)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六)〉
金中樞 〈北宋科舉正賜第人員任用制之形成三考〉
鄭永常 〈論明成祖出兵安南及郡縣其地的問題〉
蘇梅芳 〈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四)──中法戰爭至甲午戰爭時期(1884-1894)的自強之計〉
第二十號(1994年12月)
黃耀能 〈徐福其人與山東、日本〉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七)〉
蕭百芳 〈由《宣和畫譜》的繪畫美學探討宋徽宗時代畫院山水畫風〉
鄭永常 〈論明宣宗棄守安南〉
陳信雄 〈從廟宇的發展窺視澎湖的開拓史〉
陳梅卿 〈西羅殿廣澤尊王遶境活動〉
蘇梅芳 〈甲午戰爭至八國聯軍時期(1894-1901)李鴻章自強理念之探討〉
第二十一號(1995年12月)
詹士模 〈楚漢相爭的勝負因素〉
蔡幸娟 〈分裂時代人民的婚姻與家庭──以魏晉南北朝為考察中心〉
金中樞 〈石徂徠研究續〉
江達智 〈李唐與《采薇圖》之研究〉
蕭瓊瑞 〈「台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台灣美術家眼中的台灣人〉
第二十二號(1996年12月)
劉先枚撰述、李冕世附記 〈安州六器考(附後記)〉
金中樞 〈石徂徠研究三續〉
梁華璜 〈台灣總督府恢復武官制的背景──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變本加厲──〉
蔡茂松 〈論李退溪的天人合一思想〉
蘇梅芳 〈劉銘傳的自強維新思想與抱負〉
王健文 〈「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
鄭永常 〈論清乾隆安南之役:道義與現實之間〉
蔡幸娟 〈北朝后妃選擢與入宮方式研究〉
陳玉女 〈明代中葉以前宦官‧僧官與廷臣的連結關係──透過對「墳寺」與「地緣」問題的探討──〉
江達智 〈喪葬禁忌與東周時期楚地之「鎮墓獸」〉
第二十三號(1997年12月)
金中樞 〈從《詩經》看錢師的「天人合一觀」(舉例) 〉
翁嘉聲 〈伊比鳩魯哲學之"最小部份":論其起源,性質以及功能〉
陳玉女 〈明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的崇佛──兼論佛、道兩勢力的對峙──〉
蔡幸娟 〈史傳中之女主臨朝「稱制」「攝政」與「聽政」〉
蔡幸娟 〈北魏內官制度研究〉
詹士模 〈中國中古時代之人口移動〉
江達智 〈由《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論中國古代風水術的形成〉
蘇梅芳 〈李鴻章、劉銘傳與鐵路自強方案〉
第二十四號(1998年12月)
金中樞 〈北宋召試除職并其例表考〉
翁嘉聲 〈評介帕席翁之子阿波羅多祿斯(Apollodorus)之[Demosthenes] 59 Kata Neairas《控訴妮愛拉》和其譯文〉
蔡幸娟 〈北齊北周與隋代內官制度研究〉
蔡幸娟 〈北朝女官制度研究〉
陳玉女 〈明華嚴宗派遍融和尚入獄考──兼述隆‧萬年間佛教與京師權貴的往來──〉
陳保銀 〈宋代的商業票據制度〉
翁嘉聲 書評:〈Bernadette J. Brooten: Love Between Women . Early Christian Responses to Female Homoeroticism〉
第二十五號(1999年12月)
戴國煇 〈有關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方法暨切入角試論〉
蔡茂松 〈孔子的君子論〉
蔡幸娟 〈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
蔡幸娟 〈北保皇太后政治研究〉
金中樞 〈北宋召試除職并其例表考(續)〉
陳保銀 〈論宋代商業票據與紙幣之性質及功能〉
陳玉女 〈明代二十四衙門的佛教信仰〉
鄭永常 〈晚明(1600-1644)荷船叩關與中國之應變〉
林瑞明 〈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
第二十六號(2002年6月)
陳保銀 〈北宋城市、鎮市、草市與集市的商業活動〉
陳玉女 〈明昆明太華寺供奉沐氏十二世像之歷史意義〉
劉煥玲 、 江達智 〈雲南劍川石鍾山石窟「阿姎白」與白族的生殖崇拜〉
第二十七號(2003年6月)
楊宇勛 〈宋代的布衣上書〉
陳玉女 〈明五臺山諸佛寺建築材料之取得與運輸──以木材、銅、鐵等建材為主〉
鄭永常 〈越法〈壬戌和約〉簽訂與修約談判,1860-1867〉
李貴民 書評:〈李伯重《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一書評介〉
第二十八號(2004年6月)
蔡幸娟 〈東晉庾太后臨朝與外戚庾氏 〉
鄭永常 〈越南阮朝嗣德帝的外交困境,1868-1880〉
盧泰康 〈台灣傳統白糖製造技術與其關鍵陶質工具〉
柳書琴 〈反現代與反殖民論述的演繹:王白淵的泰戈爾論與甘地論〉
吳龍雲 書評:〈陳平《我方的歷史》一書評介 〉
第二十九號(2005年6月)
江達智 〈遷都與繼統:商王盤庚的政治改革〉
黃文榮 〈元末義兵述論〉
孫衛國 〈王世貞《史乘考誤》對《明實錄》之辨證及其影響〉
陳玉女 〈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
高淑媛 〈台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
第三十號(2006年6月)
許守泯 〈吳下衣冠盡楚材──元代蘇洲寓居士人陳基〉
陳玉女 〈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
蕭弘德 〈鄭和艦隊於忽魯謨斯五十二天──鄭和遠航原始動機的探尋〉
何孝榮 〈論明憲宗崇奉藏傳佛教〉
第三十一號(2006年12月)
姜守誠 〈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牘與漢晉墓葬之禁忌風俗〉
陳玉女 〈明代墮胎、產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亡水陸畫談起〉
吳靜芳 〈明嘉靖朝孔廟祀典改制考析〉
雷晉豪 書評:〈評介:陳信雄,《越窯在澎湖──五代十國時期大量越窯精品的發現》 〉
第三十二號(2007年6月)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關於土地的問題──稅糧和地租 〉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民眾反亂、社會秩序、地域社會觀點 〉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地域社會的多樣側面 〉
盧嘉琪 〈《四庫全書》賡續諸編所收女性著述 〉
賴國生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閩習」水墨畫風格之源流〉
許峰源 〈清季那桐赴日考察與新政的開展〉
第三十三號(2007年12月)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從明末清初中國的“文人畫”到江戶時代日本的“南畫”-關於它的時間間隔-〉
姜守誠 〈《三元經》版本的文獻學研究〉
王琪 〈俾斯麥與1878年〈反社會主義者法〉的頒布〉
吳靜芳 書評:〈書評: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
第三十四號(2008年6月)
姜守誠 〈「業秤」小考〉
曾金蘭 〈全真道南傳之時代考辨〉
鄭永常 〈鄭成功海洋性格研究〉
陳鈺祥 〈清代中葉廣東海盜之研究(1810-1885)〉
汪詩明 〈論英國被排除出美澳新同盟的原因〉
第三十五號(2008年12月)
森正夫 研討會主題演講:〈文化交流的三個課題與明末清初中國版畫在日本的影響 〉
呂春盛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獠族」與西南土著社會的變遷 〉
金榮煥 〈羯族的流遷與生活方式──以後趙建國以前為中心〉
蔡幸娟 〈客死異國和落葉歸根之間的國與家:以南北朝的降人為考察中心〉
鄭永常 〈十七世紀基督教在北圻的發展與挫折:勒魯瓦耶(Abraham Le Royer)神父在東京(Tonkin)之見證〉
第三十六號(2009年6月)
大木康 〈從俗文學看明清的城市與鄉村、中央與地方 〉
內田直文 〈鈕祜祿氏額亦都家族與清初內廷侍衛 〉
李焯然 〈社群流徙與信仰遷移:新加坡的安溪移民與城隍廟的分靈活動〉
甘懷真 〈東北亞古代的移民與王權發展:以樂浪郡成立為中心〉
第三十七號(2009年12月)
栗原純 講座教授專論:〈台灣總督府檔案與台灣史研究〉
姜守誠 〈「業鏡」小考 〉
粘振和 〈元末楊維楨〈清苦先生傳〉的茶文化意蘊〉
張勤瑩 〈十七世紀在華耶穌會士的傳教策略-陽瑪諾《天問略》中的「巧器」與「天堂」〉
賴國生 〈高劍父所認識的中國繪畫傳統〉
第三十八號(2010年6月) 西洋史專號
何萍 〈從《治家格言》(Domostroi)看16-17世紀俄國服務紳士的家庭管理〉
李若庸 〈忠君或虔信?知識菁英與亨利八世的對抗及妥協〉
林美香 〈伊莉莎白女王的服飾語言及其形象塑造中的矛盾〉
李鑑慧 〈挪用自然史:英國十九世紀動物保護運動與大眾自然史文化〉
伍碧雯 〈從隔離到融合?─德意志帝國時期(1871-1918)猶太人的生存與發展〉
方子毓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外交政策與英德關係1888-1914〉
趙學功 〈避免戰爭: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古巴導彈危機 〉
第三十九號(2010年12月) 東亞歷史專號
王健文 〈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
張寅成 〈古代韓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
鄭素春 〈金元全真道中原地區以外的傳教活動〉
李豐楙 〈馬六甲、檳城華人在宗祠、義山祭祀中的聖教觀〉
許理清、林美容 〈一貫道的傳播模式與分裂初探─兼論興毅組及其基興單位的發展與分裂〉
山田明廣 〈臺灣道教合符童子科儀之形成的初步探討〉
三尾裕子 〈都市化與民間信仰實踐主體的變貌-以1990年代雲林縣馬鳴山鎮安宮為例-〉
第四十號(2011年6月)
古正美 〈佛教傳播與中國佛教國家的形成〉
何孝榮 〈論萬曆年間葛寅亮的南京佛教改革〉
陳玉女 〈晚明羅教和佛教勢力的相依與對峙-以《五部六冊》和《嘉興藏》刊刻為例〉
阮友心 〈關於天主教從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在越南傳入與發展之初探〉
古偉瀛 〈乙未之際的台灣天主教-以傳教員張德潤為中心〉
姜守誠 〈「送窮」考〉
賴國生 〈高劍父的傳統花鳥畫:從沒骨花卉走向寫意「金石風」〉
林燊祿 書評:〈書評:《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
第四十一號(2011年12月)
鄭銘德 〈南宋地方荒政中朝廷、路與州軍的關係-以朱熹、陳宓、黃震為例〉
邱仲麟 〈明代長城線外的森林砍伐〉
陳思仁 〈大西洋史:一個史學史及其生態研究考察〉
陳秀真 〈Joachim Schouw的植物地理學理念:一個洪堡式科學的丹麥個案〉
粘振和 〈宋代鬥茶內涵的轉折:以蔡襄茶學理論為核心的討論〉
游子安 〈近百年梅州地區的道教:以呂帝廟為探討中心〉
林玉茹 〈2009年度臺灣產業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朱浤源、高嘉蔚 書評:〈評介吳著《歷史的另一角落-檔案文獻與歷史研究》〉
第四十二號(2012年6月)
杜正宇 〈真相與想像之間:論美國貝茜羅斯故居的歷史保存〉
盧令北 〈由「必要之惡」至「全然有益」:內戰前美國擁奴思想的發展與轉變〉
朱振宏 〈范祖禹《唐鑑》的編纂特點及其史論探析:以《唐鑑.高祖》為探討核心〉
劉成群 〈吳澄國子監改革與元代的儒學生態〉
蔡承豪 〈流感疫病下的地域社會景況與公衛因應:以1918年台南廳為例〉
第四十三號(2012年12月)
古正美 〈從山崎到占婆的功德天女神信仰〉
徐一智 〈從六朝三本觀音應驗記看觀音信仰入華的調適情況〉
林韻柔 〈時危聊作將-中古佛教僧團武力的形成與功能〉
鄭丞良 〈謀國?憂國?試論真德秀在嘉定年間歲幣爭議的立場及其轉變〉
岡本真希子 〈殖民地地方行政的開始與臺灣人名望家階層:統治體制轉換期的臺南地域社會〉
李瑞源 書評:〈人類學觀點下的西拉雅族群圖像:再評邵式柏著《十七世紀西拉雅人的婚姻與強制性墮胎》〉
第四十四號(2013年6月)
金蕙涵 〈遊走禮法的邊緣──唐代兩京地區的繼室墓〉
朱振宏 〈阿史那自奴(哲)墓誌箋證考釋〉
許正弘 〈元朝皇帝天壽聖節考〉
蔡郁蘋 〈梅毒.妓女.山歸來──十七~十八世紀東亞貿易文化交流之一環〉
何燿光 〈1930年代日本帝國的戰略選項──以東北亞地緣戰略條件為核心的觀察〉
楊彥彬 〈遊記、通信與布豐的白子研究:十八世紀人種學的建構與侷限〉
第四十五號(2013年12月)
黃永豪 〈地方社會與爭奪秋瑾的遺骸,1907年至1915年〉
孫隆基 〈1908:黃禍論的一年──中、德、英三國文本的比較〉
林佩欣 〈日治時期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之開展及其意涵(1905~1915)〉
陳文松 〈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
林志龍 〈保護主義與臺灣油輪航運業的發展〉
陳耀煌 〈集中與分權:1960年代前期北京市郊區農村基層政權的演變〉
莊雅仲、陳淑容 〈研究臺灣:解嚴後臺灣的「本土」學院政治〉
第四十六號(2014年6月)西洋史專刊號
翁嘉聲 〈古代希臘處子的祭祀犧牲〉
崔國瑜 〈異常,抑或自主?獨身女性瑟克拉故事的社會文化意義〉
蘇信恩 〈從聖經救恩史看文藝復興早期安基利科修士【聖告圖】中「道成肉身」的象徵與記憶〉
陳立樵 〈伊朗西部邊界劃分與英國之交涉(1905-1914)〉
黃文齡 〈黑人女性在「黑人生活與歷史研習協會」活動之研究,1915-1950〉
杜子信 〈薩爾問題:德法諒解及歐洲整合的關鍵〉
陳仁姮 〈俄國文本學發展探析〉
第四十七號(2014年12月) 經濟與企業史專號
粘振和 〈論北宋水磨茶法〉
唐立宗 〈晚明《鉛書》修撰及其礦冶開發史料探析〉
徐文路 〈馬克思或馬爾薩斯主義?再論馬寅初的人口理論〉
本野英一 〈在華經商之英國企業的負擔:在華治外法權的一個神話,1902-1907〉
張忠民 〈產權、治理結構:近代中國企業制度的歷史走向〉
朱溢 〈唐至北宋時期賓禮的禮儀空間〉
陳昭陽 〈金代的官員遷轉路徑-以格法為中心的觀察〉
第四十八號(2015年6月)
楊俊峰 〈慶元黨禁前後四川的理學--兼論蜀地的道統祠廟〉
杜祐寧 〈幸出水火:清雍乾時期宗室隸屬包衣佐領的身分調整〉
張澔 〈中文鹵素名詞,1822-1945〉
林文凱 〈日治初期基隆土地糾紛事件的法律社會史分析(1898-1905)〉
劉文彬 〈「應否授予婦女選舉權?」:法國國會兩院立場的衝突(1914-1940)〉
蔡龍保 〈戰時體制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運輸政策之研究(1937-1945)〉
劉繼堯 〈錢先生論《論語》為學次序及其「歷史心與文化心」初探〉
丁祥利 書評:〈超越殖民與被殖民:評介內田じゅん《帝國的經紀人:日本移植殖民主義在朝鮮,1876-1945》 〉
第四十九號(2015年12月)
王晶 〈唐代的房分與家族的分化〉
吳靜芳 〈明代男性求子的醫療文化史考察:以種子方為例〉
徐一智 〈從《觀音經持驗記》看明代居士的觀音信仰〉
姜守誠 〈明代昭化寺創建沿革考:以〈勑賜昭化寺碑〉為中心〉
蔡名哲 〈滿洲人的淳樸從何談起:一個研究概念的探討〉
曾文亮 〈日治初期臺灣土地關係的整理及其影響,1895-1905〉
黃俊龍 〈善意理解原則在政治思想史中的意義與幾個應用問題〉
第五十號(2016年6月)
羅樂然 〈東亞文化圈視野下朝鮮後期對澳門的認知〉
黃樹仁 〈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臺灣認識〉
連啟元 〈明代文人獄中經驗的書寫:以政治案件為考察核心〉
王兵 〈明清文士周京生平及其入清後游幕考〉
葉楊曦 〈旅行書寫與跨界遊移:論竹添進一郎的漢文中國行紀〉
林以衡 〈以「維新」為例論陽明學在日治臺灣的傳播現象〉
王志希 〈道成肉身的政治詮釋學:丁光訓的福音書詮釋、耶穌形象及其挪用〉
第五十一號(2016年12月) 西洋史專號
阿拉特斯‧瑞德 〈工會和英國的多元主義傳統〉
許家琳 〈在異文化的想像中展現自我:古希臘圖像中與波斯人相關的主題〉
李若庸 〈1583年倫敦商人東方行〉
李鑑慧 〈論安妮•貝森的神智學轉向:宗教、科學與改革〉
林志龍 〈加拿大與英國遠東郵遞政策,1887-1913〉
亞歷山大‧史德邁爾;陳榮鋼譯 譯稿:〈柏林的「歐洲中心」(1963-65):美國化,消費主義和國際風格的應用〉
第五十二號(2017年6月)
李文環 〈日治時期安平港對外貿易之分析〉
劉碧株 〈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
林素幸 〈飛越藩籬:蔡草如筆墨世界之探索〉
劉韋廷 〈陳奇祿與〈臺灣風土〉副刊—戰後(1948-1955)臺灣本土民俗知識出現與延續〉
任育德 〈由《胡適日記》「妄人說」觀察胡適—蔣中正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林穎鈺 〈民氣可用:從「革命瓜分論戰」看晚清的民氣論述〉
第五十三號(2017年12月)
羅文星 〈北魏太宗、世祖朝的繼承問題與政局〉
古怡青 〈從差役看唐朝流刑的配送與執行〉
藤田明良 〈《太上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與永樂期的海外出使-日本天理大學所藏永樂十二年版與永樂十八年版之考察〉
村上信明 〈乾嘉時期清朝與達賴喇嘛的關係:以會見禮儀為中心〉
關則富 〈從經到論:管窺印度佛教文獻史上的重大變遷〉
方真真 〈十七世紀馬尼拉與南亞的貿易研究〉
第五十四號(2018年6月) 伊斯蘭專號
伊斯蘭專號〈編言〉
Martin van Bruinessen 〈全球化世界的印尼穆斯林:西化、阿拉伯化與在地化之回應〉
董梵 〈二十世紀前半葉印尼伊斯蘭的發展:宗教-政治的論述〉
Mujiburrahman 〈當代穆斯林的知性連結:印尼穆斯林對Ali Shariati與Hassan Hanafi著作、思想的回應〉
包修平 〈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之改革理念(1981-2013):社會運動與民主化〉
趙竹成 〈政治與宗教的競合:後蘇時期烏茲別克伊斯蘭為例之探討〉
陳立樵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伊朗關係(1914-1915)〉
江孟勳 書評:〈評介H. A. R. Gibb之Modern Trends in Islam〉
陳咨仰 書評:〈評介Karen Armstrong之《血田:暴力的歷史與宗教》(Field of Blood : Religion and the History of Violence)〉
第五十五號(2018年12月)
康培德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紀念性地名〉
李文環 〈高雄市「瀰濃庄開基伯公壇」及其碑文的歷史研究〉
陳鈺祥 〈十九世紀清越邊境海盜問題之研究〉
蔡龍保 〈「國策支援」與「企業經營」之間──中日開戰後日本土建設會社鹿島組的發展為例(1937-1945)〉
李尚仁 〈氣候、節制與健康:韓雅各論歐洲人在上海的衛生之道〉
陶克恩 〈後冷戰紀念文化之歐洲化〉
第五十六號(2019年6月)
蔣武雄 〈宋使節在不同時間和季節使遼的原因與影響〉
雷晉豪 〈妾身敢作未亡人?──明寧靖王從死五妃史事的性別與社會史分析〉
廖文碩 〈情報與外交:從檔案論王芃生與國際問題研究所(1937-1946)〉
杜子信 〈近代德波敵對下德意志騎士團國家史的政治工具化〉
第五十七號(2019年12月)
吳偉明 〈德川思想史中的伏羲〉
謝忠志 〈精兵簡政:明代江西兵備道考辨〉
賴國生 〈文人畫的十字路口──二十世紀初陳師曾與大村西崖為文人畫的辯護〉
林志龍 〈英國對中華民國關閉領海政策(1949-1954)的因應〉
黃柏棋 譯稿:〈占婆文化與泛靈主義──古代東南亞印度化之反思〉
第五十八號(2020年6月) 動物史專號
李鑑慧 動物史學專號〈前言與導言〉
菲利浦•郝威爾;李鑑慧 譯 特稿:〈一個「全球的」寵物史會是甚麼模樣?〉
陳懷宇 〈亞洲虎人傳說之文化史比較研究〉
李鑑慧 〈英國工業革命中的動物貢獻與生命經驗初探〉
李若文 〈牛的符號世界:牛肉在臺灣的廣告、消費和生產問題(1895-1937)〉
龍緣之 〈大貓熊來臺「團圓」史──1988至2008年的大貓熊輸入申請案〉
希爾妲‧基恩;盧耕堯譯 譯稿:〈動物史學〉
鄭麗榕 研究與討論:〈臺灣動物史書寫的回顧與展望:以近二十年來為主的探討〉
李鑑慧 研究與討論:〈由邊緣邁向中央:淺談動物史學之發展與挑戰〉
第五十九號(2020年12月)
杜子信 〈十三、四世紀德意志騎士團的東北歐十字軍在中古異教徒戰爭中的地位〉
蔡侑樺 〈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初期(1930-1934)的課程規劃──與日本廣島、金澤高等工業學校之比較研究〉
郭雨穎 〈從思想犯到協力者──以二戰時期日本共產黨知識人佐野學、鍋山貞親的「轉向」為中心〉
蔡龍保 〈日治至美援時期臺灣鐵路技術人才探源(1895-1965)〉
第六十號(2021年6月)
蔡佩玲 〈周召公與文王家族關係的文獻考察〉
鄭丞良 〈金末河北士民遷徙現象初探〉
游博清 〈五口通商時期(1842-1857)英國海軍對中國「東南沿海」水文認知的進展與運用〉
項浩男 〈縣域社會中的國共關係:以抗戰時期江蘇豐縣為例〉
容啟聰 〈書評: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
第六十一號(2021年12月)
杜正勝 〈日常生活的背後〉
江孟勳 〈伊斯蘭「復興─改革」傳統:論al-Shafi‘i(768-820)、al-Ghazali(1058-1111)與Sirhindi(1564-1624)的理念〉
許守泯 〈一位元代地方官的日常勸農──王結及其《善俗要義》〉
蔡至哲 〈「我朝同於趙宋」──十八世紀朝鮮儒者對宋代中華秩序的詮釋〉
蘇俊斌 〈司法獨立與國家安全的權衡:再檢視明治時期的大津案〉
梁右典 〈書評: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第六十二號(2022年6月)
許正弘 〈從開創帝業到三宮協和:元仁宗朝前答己太后的政治活動〉
鄭永常 〈荷蘭時期澎湖灣海上轉運角色之形成及其運作〉
黃浩庭 〈晚明清初供奉瓷之器用及其流通〉
邱炫元 〈印尼改革時期(1998-2018)穆斯林婦女頭巾穿戴風格的變遷〉
第六十三號(2022年12月)
王萬雋 〈東漢至三國武陵郡的屯戍體系與武陵蠻〉
熊仲卿 〈印尼帝多雷島礫石、地景與文化歷史過程之綴合研究〉
廖文碩 〈另一種戰爭:1942年國民政府對英屬緬甸的政治情蒐及宣傳〉
蔡龍保 〈戰後臺灣鐵道車輛系統的升級 :以美援運用為中心(1945-1965)〉
第六十四號(2023年6月)
渡邉義浩 〈「古典中國」的成立:以喪服禮的展開為例〉
陳建元 〈丹尼爾.笛福論英格蘭歷史中的商業與宗教(1490-1730)〉
巫佩蓉 〈1870年代西方旅人筆下的京都古寺〉
吳靜芳 〈20世紀前期上海民間梅毒防治與藥品宣傳〉
黃思超 〈民俗、市場與崑腔傳播的雅俗融通:以近現代金華武義崑班及其鈔本為論述主軸〉
第六十五號(2023年12月)
涂宗呈 〈形神分離之後:唐代對於死亡及葬後靈魂與形骸關係的想像〉
陳昭揚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的金國記事──以金人死亡時間為線索的觀察〉
祝平一 〈游於藝:奕繪與天學〉
張安琪 〈藝術政治化:1962至1970年代臺灣省立博物館的特種展覽〉
邱大昕、梁秋虹、許宏彬〈探究底層、正視邊緣:看見臺灣歷史中的晦暗處〉
https://his.ncku.edu.tw/p/412-1190-26290.php?Lang=zh-tw
【最新期號】
第六十六號(2024年6月)
王汎森 〈清代的疆域擴張與經學〉
中島樂章;劉敏 譯 〈白銀從何而來?——明代中期的對外貿易與白銀流入〉
孔令偉 〈從滿文媒介看清朝資訊在江戶日本之流通〉
鄭維中 〈荷蘭東印度公司船務會計帳簿及其研究示例〉
盧正恒 〈海國的製作:清初地圖舊知新製與滿文中「海」、「洋」變換〉
唐屹軒 〈十九世紀上半葉清朝士人的東北論述〉
木村可奈子;夏歡 譯 〈日本入侵琉球後明朝對日的警戒〉
【歷年期號】
第一號(1974年7月)
金 鑠 〈漢族之發展與東北之開闢〉
吳振芝 〈李蒓客交遊考〉
李冕世 〈論戰國七雄的疆域與地理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黃典權 〈陳永華史事研究〉
陳良佐 〈我國歷代農田施用之泥肥〉
梁華璜 〈日本併吞台灣的醞釀及其動機〉
蔡茂松 〈韓國李朝的教育〉
石萬壽 〈唐代門蔭出身制度〉
RITA HSIAO-FU PENG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EXPERIMENT OF RURAL EDUCATION"
CHIEH-HSIEN CH'EN "THE MANCHU NAME SYSTEM: HOW IT'S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EXPRESSES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第二號(1975年7月)
金 鑠 〈漢唐醫史的研究〉
吳振芝 〈億載金城研究〉
金中樞 〈車蓋亭詩案研究〉
陳良佐 〈漢受降城位置之商榷〉
陳捷先 〈年羹堯死因探微〉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
蔡茂松 〈朱子性情論及韓儒李退溪四端七情說研析〉
石萬壽 〈論玄奘譯經的進度〉
黃敏枝 〈從開元天寶社會的積富看長安生活的奢華〉
洪金富 〈元代監察制度的特色〉
丁 煌 〈唐高祖太宗對符瑞的運用及其對道教的態度〉
TAWEI TANG "METTERNICH AND HIS ATTITUDE TOWARD THE POLISH-SAXON QUESTION IN THE CONGRESS OF VIENNA"
CHIEH-HSIEN CH'EN "ON THE ORIGIN AND VALUE OF THE PALACE MEMORIALS OF CH'ING DYNASTY"
第三號(1976年7月)
李冕世、黃典權 〈清代臺灣地區貨幣制度及研究〉
金中樞 〈宋初嚴懲贜吏〉
陳捷先 〈盛清名臣田文鏡之家世及其發跡背景略考〉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與廈門事件〉
蔡茂松 〈韓儒李栗谷理氣思想及其性情論研析〉
石萬壽 〈唐迴關係新論〉
黃敏枝 〈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
蘇梅芳 〈荷蘭統治下的臺灣四社〉
JOSEPH FEWSMITH "THE EMERGENCE OF MIDDLE-CLASS IDEOLOGY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A STUDY OF THE JOURNAL OF THE SHANGHAI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第四號(1977年7月)
金 鑠 〈清代臺灣文官制度之研究〉
李冕世、黃典權 〈清代臺灣地方物價之研究〉
蔡茂松 〈韓儒丁茶山反朱學內容之研究〉
唐大衛 〈拿破崙軍事之研究〉
蘇梅芳 〈同光年間臺灣海防與中法戰爭〉
吳振芝 書評:〈讀錢著國史大綱〉
第五號(1978年7月)
吳振芝、金 鑠 〈清代臺灣地方科舉之研究〉
李冕世 〈資治通鑑導讀前言(上)〉
黃典權 〈清代臺灣武備制度之研究(上)〉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上)〉
梁華璜 〈竹林事件探討〉
蔡茂松 〈韓儒鄭霞谷研究〉
黃敏枝 〈宋代兩浙路的寺院與社會〉
唐大衛 〈淺釋美國戰時與蘇俄之外交(1941-1945)〉
蘇梅芳 〈清初遷界事件之研究〉
劉增貴 〈唐代婚姻約論〉
LIANG-TSO CHEN "THE ORIGI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EARLY METHODS OF RICE TIVATION"
第六號(1979年7月)
李冕世 〈資治通鑑導讀前言(下)〉
黃典權 〈甘輝史事研究〉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下)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下)〉
梁華璜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之成立經過〉
蔡茂松 〈胡洛兩論之研究──韓儒李巍岩與韓南塘對人物之性同異問題之論爭〉
石萬壽 〈林爽文役前臺灣府城的城防──臺南都市化研究之一(上)〉
丁 煌 〈唐代道教太清宮制度考(上)〉
第七號(1980年9月)
李冕世 〈三晉法家思想淵源的剖析〉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上)〉
梁華璜 〈臺灣總督府對福建省的新聞政策〉
蔡茂松 〈退溪主敬與栗谷主誠的理學特色〉
丁 煌 〈唐代道教太清宮制度考(下)〉
王文霞 〈威瑪共和失敗之探討──由其經濟談起〉
第八號(1981年9月)
金 鑠 〈自辛亥革命至九一八事變之東北局勢(一九一一─一九三一)〉
李冕世 〈金文學、甲骨學的研究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
金中樞 〈宋代的敦遣制度〉
黃典權 〈斐亭詩鐘原件的學術價值〉
石萬壽 〈西拉雅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
第九號(1982年9月)
李冕世 〈考古學、人類學的研究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
金中樞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中)〉
蔡茂松 〈韓國的東學思想〉
丁 煌 〈唐及五代道教宗派之研究(一)〉
何培夫 〈楊廷理臺灣治績考〉
第十號(1983年9月)
李冕世 〈民族學的研究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
金中樞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聶崇義的三禮圖學〉
蔡茂松 〈農岩「四端七情說」析辨〉
石萬壽 〈營兵和台南府城的防務(上)──台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上)〉
劉增貴 〈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
廖秀真 〈清末女學在學制上的演進及女子小學教育的發展(一八九七─一九一一)
第十一號(1984年12月)
金中樞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上)──种明逸、穆伯長、李挺之、黃景微等的經學〉
金中樞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下)──王聖源、宋貫之、何濟川、周子餘、龍起之等的經學〉
梁華璜 〈台灣總督府在福建省的教育設施──東瀛學堂與旭瀛書院──〉
石萬壽 〈營兵和台南府城的防務(下)──台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下)〉
王 琪 〈西德邦共和國的成立──兼談其政黨及民主政治體系〉
王文霞 〈威瑪共和的政治(一九一九─一九三三)〉
第十二號(1985年12月)
李冕世 〈中國上古史外編緒論──中國上古史的內涵與史料來源疑古浪潮的衝激與研究途徑的取向──〉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一)〉
黃典權 〈皇明壬寅重修故妣吳門徐氏塋墓考證〉
張永堂 〈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一書的主要思想〉
王 琪 〈巴伐利亞邦與希特勒奪取政權過程中之關聯性〉
林瑞明 〈賴和與台灣新文學運動〉
第十三號(1987年3月)
金中樞 〈宋代學術發展之轉關──胡瑗〉
黃典權 〈三研「蔣公子」〉
丁 煌 〈漢末三國道教發展與江南地緣關係初探──(以張陵天師出生地傳說、江南巫俗及孫吳政權與道教關係為中心之一般考察)〉
王 琪 〈盟國對戰敗德國處置問題之探討〉
涂永清 〈英格蘭的財政制度(一O六六─一二七二)〉
蘇梅芳 〈論明鄭清官兵與清初中俄戰役之關係──林興珠等與籐牌兵〉
林德政 〈留日士官學校學生與同盟會〉
李冕世 書評:〈近人所著有關中國上古史的一些專書簡介〉
第十四號(1988年3月)
丁 煌 〈葉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討〉
王 琪 〈張伯倫首相時代英國姑息政策之根源探討〉
蘇梅芳 〈李鴻章事業發軔的基礎──自強思想的形成〉
WANG WEI-HSIA "THE 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AND FRENCH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TOWARD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第十五號(1989年3月)
李冕世 〈論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範疇與取向〉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上)〉
蔡茂松 〈韓儒奇蘆沙的性理學研析〉
黃耀能 〈「就北魏以來幾部農書論中國農業技術的發展」〉
黃典權 〈鄭成功復臺大軍始登史事考索〉
丁 煌 〈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宣德八年刊本──《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四十卷》初研──道藏失蒐書系列研究之一 (上篇)〉
何培夫 〈億載金城史蹟研究〉
蔡幸娟 〈北魏時期南北朝降人待遇──客禮──研究〉
王文霞 〈美國勞工史的康門學派〉
第十六號(1990年3月)
金中樞 〈李覯的經學初探提要(兼評拙著〈李泰伯的禮論評論〉)〉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下)〉
黃典權 〈唐漳州金花郡主靈塔史事考索〉
蘇梅芳 〈李鴻章與「官督商辦」〉
林德政 〈梁啟超對傳統史學的態度及其新史主張〉
蔡幸娟 〈北魏立后立嗣故事與制度研究〉
第十七號(1991年6月)
蔡茂松 〈孔子的文質論〉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四)〉
黃典權 〈香火承傳考索〉
石萬壽 〈宋元明媽祖的封諡〉
蘇梅芳 〈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援滬至天津教案時期(1862-1870)的自強之道〉
林德政 〈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與孫傳芳之間的和與戰〉
第十八號(1992年12月)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五)〉
金中樞 〈李泰伯的易論〉
蕭瓊瑞 〈〔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
王健文 〈一個寂寞的史家──典範變遷中的崔述〉
蘇梅芳 〈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三)──天津教案後至中法戰爭時期(1870-1884)的自強之策〉
第十九號(1993年12月)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六)〉
金中樞 〈北宋科舉正賜第人員任用制之形成三考〉
鄭永常 〈論明成祖出兵安南及郡縣其地的問題〉
蘇梅芳 〈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四)──中法戰爭至甲午戰爭時期(1884-1894)的自強之計〉
第二十號(1994年12月)
黃耀能 〈徐福其人與山東、日本〉
金中樞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七)〉
蕭百芳 〈由《宣和畫譜》的繪畫美學探討宋徽宗時代畫院山水畫風〉
鄭永常 〈論明宣宗棄守安南〉
陳信雄 〈從廟宇的發展窺視澎湖的開拓史〉
陳梅卿 〈西羅殿廣澤尊王遶境活動〉
蘇梅芳 〈甲午戰爭至八國聯軍時期(1894-1901)李鴻章自強理念之探討〉
第二十一號(1995年12月)
詹士模 〈楚漢相爭的勝負因素〉
蔡幸娟 〈分裂時代人民的婚姻與家庭──以魏晉南北朝為考察中心〉
金中樞 〈石徂徠研究續〉
江達智 〈李唐與《采薇圖》之研究〉
蕭瓊瑞 〈「台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台灣美術家眼中的台灣人〉
第二十二號(1996年12月)
劉先枚撰述、李冕世附記 〈安州六器考(附後記)〉
金中樞 〈石徂徠研究三續〉
梁華璜 〈台灣總督府恢復武官制的背景──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變本加厲──〉
蔡茂松 〈論李退溪的天人合一思想〉
蘇梅芳 〈劉銘傳的自強維新思想與抱負〉
王健文 〈「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
鄭永常 〈論清乾隆安南之役:道義與現實之間〉
蔡幸娟 〈北朝后妃選擢與入宮方式研究〉
陳玉女 〈明代中葉以前宦官‧僧官與廷臣的連結關係──透過對「墳寺」與「地緣」問題的探討──〉
江達智 〈喪葬禁忌與東周時期楚地之「鎮墓獸」〉
第二十三號(1997年12月)
金中樞 〈從《詩經》看錢師的「天人合一觀」(舉例) 〉
翁嘉聲 〈伊比鳩魯哲學之"最小部份":論其起源,性質以及功能〉
陳玉女 〈明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的崇佛──兼論佛、道兩勢力的對峙──〉
蔡幸娟 〈史傳中之女主臨朝「稱制」「攝政」與「聽政」〉
蔡幸娟 〈北魏內官制度研究〉
詹士模 〈中國中古時代之人口移動〉
江達智 〈由《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論中國古代風水術的形成〉
蘇梅芳 〈李鴻章、劉銘傳與鐵路自強方案〉
第二十四號(1998年12月)
金中樞 〈北宋召試除職并其例表考〉
翁嘉聲 〈評介帕席翁之子阿波羅多祿斯(Apollodorus)之[Demosthenes] 59 Kata Neairas《控訴妮愛拉》和其譯文〉
蔡幸娟 〈北齊北周與隋代內官制度研究〉
蔡幸娟 〈北朝女官制度研究〉
陳玉女 〈明華嚴宗派遍融和尚入獄考──兼述隆‧萬年間佛教與京師權貴的往來──〉
陳保銀 〈宋代的商業票據制度〉
翁嘉聲 書評:〈Bernadette J. Brooten: Love Between Women . Early Christian Responses to Female Homoeroticism〉
第二十五號(1999年12月)
戴國煇 〈有關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方法暨切入角試論〉
蔡茂松 〈孔子的君子論〉
蔡幸娟 〈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
蔡幸娟 〈北保皇太后政治研究〉
金中樞 〈北宋召試除職并其例表考(續)〉
陳保銀 〈論宋代商業票據與紙幣之性質及功能〉
陳玉女 〈明代二十四衙門的佛教信仰〉
鄭永常 〈晚明(1600-1644)荷船叩關與中國之應變〉
林瑞明 〈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
第二十六號(2002年6月)
陳保銀 〈北宋城市、鎮市、草市與集市的商業活動〉
陳玉女 〈明昆明太華寺供奉沐氏十二世像之歷史意義〉
劉煥玲 、 江達智 〈雲南劍川石鍾山石窟「阿姎白」與白族的生殖崇拜〉
第二十七號(2003年6月)
楊宇勛 〈宋代的布衣上書〉
陳玉女 〈明五臺山諸佛寺建築材料之取得與運輸──以木材、銅、鐵等建材為主〉
鄭永常 〈越法〈壬戌和約〉簽訂與修約談判,1860-1867〉
李貴民 書評:〈李伯重《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一書評介〉
第二十八號(2004年6月)
蔡幸娟 〈東晉庾太后臨朝與外戚庾氏 〉
鄭永常 〈越南阮朝嗣德帝的外交困境,1868-1880〉
盧泰康 〈台灣傳統白糖製造技術與其關鍵陶質工具〉
柳書琴 〈反現代與反殖民論述的演繹:王白淵的泰戈爾論與甘地論〉
吳龍雲 書評:〈陳平《我方的歷史》一書評介 〉
第二十九號(2005年6月)
江達智 〈遷都與繼統:商王盤庚的政治改革〉
黃文榮 〈元末義兵述論〉
孫衛國 〈王世貞《史乘考誤》對《明實錄》之辨證及其影響〉
陳玉女 〈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
高淑媛 〈台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
第三十號(2006年6月)
許守泯 〈吳下衣冠盡楚材──元代蘇洲寓居士人陳基〉
陳玉女 〈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
蕭弘德 〈鄭和艦隊於忽魯謨斯五十二天──鄭和遠航原始動機的探尋〉
何孝榮 〈論明憲宗崇奉藏傳佛教〉
第三十一號(2006年12月)
姜守誠 〈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牘與漢晉墓葬之禁忌風俗〉
陳玉女 〈明代墮胎、產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亡水陸畫談起〉
吳靜芳 〈明嘉靖朝孔廟祀典改制考析〉
雷晉豪 書評:〈評介:陳信雄,《越窯在澎湖──五代十國時期大量越窯精品的發現》 〉
第三十二號(2007年6月)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關於土地的問題──稅糧和地租 〉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民眾反亂、社會秩序、地域社會觀點 〉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地域社會的多樣側面 〉
盧嘉琪 〈《四庫全書》賡續諸編所收女性著述 〉
賴國生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閩習」水墨畫風格之源流〉
許峰源 〈清季那桐赴日考察與新政的開展〉
第三十三號(2007年12月)
森正夫 講座教授專論:〈從明末清初中國的“文人畫”到江戶時代日本的“南畫”-關於它的時間間隔-〉
姜守誠 〈《三元經》版本的文獻學研究〉
王琪 〈俾斯麥與1878年〈反社會主義者法〉的頒布〉
吳靜芳 書評:〈書評: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
第三十四號(2008年6月)
姜守誠 〈「業秤」小考〉
曾金蘭 〈全真道南傳之時代考辨〉
鄭永常 〈鄭成功海洋性格研究〉
陳鈺祥 〈清代中葉廣東海盜之研究(1810-1885)〉
汪詩明 〈論英國被排除出美澳新同盟的原因〉
第三十五號(2008年12月)
森正夫 研討會主題演講:〈文化交流的三個課題與明末清初中國版畫在日本的影響 〉
呂春盛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獠族」與西南土著社會的變遷 〉
金榮煥 〈羯族的流遷與生活方式──以後趙建國以前為中心〉
蔡幸娟 〈客死異國和落葉歸根之間的國與家:以南北朝的降人為考察中心〉
鄭永常 〈十七世紀基督教在北圻的發展與挫折:勒魯瓦耶(Abraham Le Royer)神父在東京(Tonkin)之見證〉
第三十六號(2009年6月)
大木康 〈從俗文學看明清的城市與鄉村、中央與地方 〉
內田直文 〈鈕祜祿氏額亦都家族與清初內廷侍衛 〉
李焯然 〈社群流徙與信仰遷移:新加坡的安溪移民與城隍廟的分靈活動〉
甘懷真 〈東北亞古代的移民與王權發展:以樂浪郡成立為中心〉
第三十七號(2009年12月)
栗原純 講座教授專論:〈台灣總督府檔案與台灣史研究〉
姜守誠 〈「業鏡」小考 〉
粘振和 〈元末楊維楨〈清苦先生傳〉的茶文化意蘊〉
張勤瑩 〈十七世紀在華耶穌會士的傳教策略-陽瑪諾《天問略》中的「巧器」與「天堂」〉
賴國生 〈高劍父所認識的中國繪畫傳統〉
第三十八號(2010年6月) 西洋史專號
何萍 〈從《治家格言》(Domostroi)看16-17世紀俄國服務紳士的家庭管理〉
李若庸 〈忠君或虔信?知識菁英與亨利八世的對抗及妥協〉
林美香 〈伊莉莎白女王的服飾語言及其形象塑造中的矛盾〉
李鑑慧 〈挪用自然史:英國十九世紀動物保護運動與大眾自然史文化〉
伍碧雯 〈從隔離到融合?─德意志帝國時期(1871-1918)猶太人的生存與發展〉
方子毓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外交政策與英德關係1888-1914〉
趙學功 〈避免戰爭: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古巴導彈危機 〉
第三十九號(2010年12月) 東亞歷史專號
王健文 〈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
張寅成 〈古代韓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
鄭素春 〈金元全真道中原地區以外的傳教活動〉
李豐楙 〈馬六甲、檳城華人在宗祠、義山祭祀中的聖教觀〉
許理清、林美容 〈一貫道的傳播模式與分裂初探─兼論興毅組及其基興單位的發展與分裂〉
山田明廣 〈臺灣道教合符童子科儀之形成的初步探討〉
三尾裕子 〈都市化與民間信仰實踐主體的變貌-以1990年代雲林縣馬鳴山鎮安宮為例-〉
第四十號(2011年6月)
古正美 〈佛教傳播與中國佛教國家的形成〉
何孝榮 〈論萬曆年間葛寅亮的南京佛教改革〉
陳玉女 〈晚明羅教和佛教勢力的相依與對峙-以《五部六冊》和《嘉興藏》刊刻為例〉
阮友心 〈關於天主教從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在越南傳入與發展之初探〉
古偉瀛 〈乙未之際的台灣天主教-以傳教員張德潤為中心〉
姜守誠 〈「送窮」考〉
賴國生 〈高劍父的傳統花鳥畫:從沒骨花卉走向寫意「金石風」〉
林燊祿 書評:〈書評:《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
第四十一號(2011年12月)
鄭銘德 〈南宋地方荒政中朝廷、路與州軍的關係-以朱熹、陳宓、黃震為例〉
邱仲麟 〈明代長城線外的森林砍伐〉
陳思仁 〈大西洋史:一個史學史及其生態研究考察〉
陳秀真 〈Joachim Schouw的植物地理學理念:一個洪堡式科學的丹麥個案〉
粘振和 〈宋代鬥茶內涵的轉折:以蔡襄茶學理論為核心的討論〉
游子安 〈近百年梅州地區的道教:以呂帝廟為探討中心〉
林玉茹 〈2009年度臺灣產業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朱浤源、高嘉蔚 書評:〈評介吳著《歷史的另一角落-檔案文獻與歷史研究》〉
第四十二號(2012年6月)
杜正宇 〈真相與想像之間:論美國貝茜羅斯故居的歷史保存〉
盧令北 〈由「必要之惡」至「全然有益」:內戰前美國擁奴思想的發展與轉變〉
朱振宏 〈范祖禹《唐鑑》的編纂特點及其史論探析:以《唐鑑.高祖》為探討核心〉
劉成群 〈吳澄國子監改革與元代的儒學生態〉
蔡承豪 〈流感疫病下的地域社會景況與公衛因應:以1918年台南廳為例〉
第四十三號(2012年12月)
古正美 〈從山崎到占婆的功德天女神信仰〉
徐一智 〈從六朝三本觀音應驗記看觀音信仰入華的調適情況〉
林韻柔 〈時危聊作將-中古佛教僧團武力的形成與功能〉
鄭丞良 〈謀國?憂國?試論真德秀在嘉定年間歲幣爭議的立場及其轉變〉
岡本真希子 〈殖民地地方行政的開始與臺灣人名望家階層:統治體制轉換期的臺南地域社會〉
李瑞源 書評:〈人類學觀點下的西拉雅族群圖像:再評邵式柏著《十七世紀西拉雅人的婚姻與強制性墮胎》〉
第四十四號(2013年6月)
金蕙涵 〈遊走禮法的邊緣──唐代兩京地區的繼室墓〉
朱振宏 〈阿史那自奴(哲)墓誌箋證考釋〉
許正弘 〈元朝皇帝天壽聖節考〉
蔡郁蘋 〈梅毒.妓女.山歸來──十七~十八世紀東亞貿易文化交流之一環〉
何燿光 〈1930年代日本帝國的戰略選項──以東北亞地緣戰略條件為核心的觀察〉
楊彥彬 〈遊記、通信與布豐的白子研究:十八世紀人種學的建構與侷限〉
第四十五號(2013年12月)
黃永豪 〈地方社會與爭奪秋瑾的遺骸,1907年至1915年〉
孫隆基 〈1908:黃禍論的一年──中、德、英三國文本的比較〉
林佩欣 〈日治時期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之開展及其意涵(1905~1915)〉
陳文松 〈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
林志龍 〈保護主義與臺灣油輪航運業的發展〉
陳耀煌 〈集中與分權:1960年代前期北京市郊區農村基層政權的演變〉
莊雅仲、陳淑容 〈研究臺灣:解嚴後臺灣的「本土」學院政治〉
第四十六號(2014年6月)西洋史專刊號
翁嘉聲 〈古代希臘處子的祭祀犧牲〉
崔國瑜 〈異常,抑或自主?獨身女性瑟克拉故事的社會文化意義〉
蘇信恩 〈從聖經救恩史看文藝復興早期安基利科修士【聖告圖】中「道成肉身」的象徵與記憶〉
陳立樵 〈伊朗西部邊界劃分與英國之交涉(1905-1914)〉
黃文齡 〈黑人女性在「黑人生活與歷史研習協會」活動之研究,1915-1950〉
杜子信 〈薩爾問題:德法諒解及歐洲整合的關鍵〉
陳仁姮 〈俄國文本學發展探析〉
第四十七號(2014年12月) 經濟與企業史專號
粘振和 〈論北宋水磨茶法〉
唐立宗 〈晚明《鉛書》修撰及其礦冶開發史料探析〉
徐文路 〈馬克思或馬爾薩斯主義?再論馬寅初的人口理論〉
本野英一 〈在華經商之英國企業的負擔:在華治外法權的一個神話,1902-1907〉
張忠民 〈產權、治理結構:近代中國企業制度的歷史走向〉
朱溢 〈唐至北宋時期賓禮的禮儀空間〉
陳昭陽 〈金代的官員遷轉路徑-以格法為中心的觀察〉
第四十八號(2015年6月)
楊俊峰 〈慶元黨禁前後四川的理學--兼論蜀地的道統祠廟〉
杜祐寧 〈幸出水火:清雍乾時期宗室隸屬包衣佐領的身分調整〉
張澔 〈中文鹵素名詞,1822-1945〉
林文凱 〈日治初期基隆土地糾紛事件的法律社會史分析(1898-1905)〉
劉文彬 〈「應否授予婦女選舉權?」:法國國會兩院立場的衝突(1914-1940)〉
蔡龍保 〈戰時體制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運輸政策之研究(1937-1945)〉
劉繼堯 〈錢先生論《論語》為學次序及其「歷史心與文化心」初探〉
丁祥利 書評:〈超越殖民與被殖民:評介內田じゅん《帝國的經紀人:日本移植殖民主義在朝鮮,1876-1945》 〉
第四十九號(2015年12月)
王晶 〈唐代的房分與家族的分化〉
吳靜芳 〈明代男性求子的醫療文化史考察:以種子方為例〉
徐一智 〈從《觀音經持驗記》看明代居士的觀音信仰〉
姜守誠 〈明代昭化寺創建沿革考:以〈勑賜昭化寺碑〉為中心〉
蔡名哲 〈滿洲人的淳樸從何談起:一個研究概念的探討〉
曾文亮 〈日治初期臺灣土地關係的整理及其影響,1895-1905〉
黃俊龍 〈善意理解原則在政治思想史中的意義與幾個應用問題〉
第五十號(2016年6月)
羅樂然 〈東亞文化圈視野下朝鮮後期對澳門的認知〉
黃樹仁 〈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臺灣認識〉
連啟元 〈明代文人獄中經驗的書寫:以政治案件為考察核心〉
王兵 〈明清文士周京生平及其入清後游幕考〉
葉楊曦 〈旅行書寫與跨界遊移:論竹添進一郎的漢文中國行紀〉
林以衡 〈以「維新」為例論陽明學在日治臺灣的傳播現象〉
王志希 〈道成肉身的政治詮釋學:丁光訓的福音書詮釋、耶穌形象及其挪用〉
第五十一號(2016年12月) 西洋史專號
阿拉特斯‧瑞德 〈工會和英國的多元主義傳統〉
許家琳 〈在異文化的想像中展現自我:古希臘圖像中與波斯人相關的主題〉
李若庸 〈1583年倫敦商人東方行〉
李鑑慧 〈論安妮•貝森的神智學轉向:宗教、科學與改革〉
林志龍 〈加拿大與英國遠東郵遞政策,1887-1913〉
亞歷山大‧史德邁爾;陳榮鋼譯 譯稿:〈柏林的「歐洲中心」(1963-65):美國化,消費主義和國際風格的應用〉
第五十二號(2017年6月)
李文環 〈日治時期安平港對外貿易之分析〉
劉碧株 〈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
林素幸 〈飛越藩籬:蔡草如筆墨世界之探索〉
劉韋廷 〈陳奇祿與〈臺灣風土〉副刊—戰後(1948-1955)臺灣本土民俗知識出現與延續〉
任育德 〈由《胡適日記》「妄人說」觀察胡適—蔣中正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林穎鈺 〈民氣可用:從「革命瓜分論戰」看晚清的民氣論述〉
第五十三號(2017年12月)
羅文星 〈北魏太宗、世祖朝的繼承問題與政局〉
古怡青 〈從差役看唐朝流刑的配送與執行〉
藤田明良 〈《太上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與永樂期的海外出使-日本天理大學所藏永樂十二年版與永樂十八年版之考察〉
村上信明 〈乾嘉時期清朝與達賴喇嘛的關係:以會見禮儀為中心〉
關則富 〈從經到論:管窺印度佛教文獻史上的重大變遷〉
方真真 〈十七世紀馬尼拉與南亞的貿易研究〉
第五十四號(2018年6月) 伊斯蘭專號
伊斯蘭專號〈編言〉
Martin van Bruinessen 〈全球化世界的印尼穆斯林:西化、阿拉伯化與在地化之回應〉
董梵 〈二十世紀前半葉印尼伊斯蘭的發展:宗教-政治的論述〉
Mujiburrahman 〈當代穆斯林的知性連結:印尼穆斯林對Ali Shariati與Hassan Hanafi著作、思想的回應〉
包修平 〈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之改革理念(1981-2013):社會運動與民主化〉
趙竹成 〈政治與宗教的競合:後蘇時期烏茲別克伊斯蘭為例之探討〉
陳立樵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伊朗關係(1914-1915)〉
江孟勳 書評:〈評介H. A. R. Gibb之Modern Trends in Islam〉
陳咨仰 書評:〈評介Karen Armstrong之《血田:暴力的歷史與宗教》(Field of Blood : Religion and the History of Violence)〉
第五十五號(2018年12月)
康培德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紀念性地名〉
李文環 〈高雄市「瀰濃庄開基伯公壇」及其碑文的歷史研究〉
陳鈺祥 〈十九世紀清越邊境海盜問題之研究〉
蔡龍保 〈「國策支援」與「企業經營」之間──中日開戰後日本土建設會社鹿島組的發展為例(1937-1945)〉
李尚仁 〈氣候、節制與健康:韓雅各論歐洲人在上海的衛生之道〉
陶克恩 〈後冷戰紀念文化之歐洲化〉
第五十六號(2019年6月)
蔣武雄 〈宋使節在不同時間和季節使遼的原因與影響〉
雷晉豪 〈妾身敢作未亡人?──明寧靖王從死五妃史事的性別與社會史分析〉
廖文碩 〈情報與外交:從檔案論王芃生與國際問題研究所(1937-1946)〉
杜子信 〈近代德波敵對下德意志騎士團國家史的政治工具化〉
第五十七號(2019年12月)
吳偉明 〈德川思想史中的伏羲〉
謝忠志 〈精兵簡政:明代江西兵備道考辨〉
賴國生 〈文人畫的十字路口──二十世紀初陳師曾與大村西崖為文人畫的辯護〉
林志龍 〈英國對中華民國關閉領海政策(1949-1954)的因應〉
黃柏棋 譯稿:〈占婆文化與泛靈主義──古代東南亞印度化之反思〉
第五十八號(2020年6月) 動物史專號
李鑑慧 動物史學專號〈前言與導言〉
菲利浦•郝威爾;李鑑慧 譯 特稿:〈一個「全球的」寵物史會是甚麼模樣?〉
陳懷宇 〈亞洲虎人傳說之文化史比較研究〉
李鑑慧 〈英國工業革命中的動物貢獻與生命經驗初探〉
李若文 〈牛的符號世界:牛肉在臺灣的廣告、消費和生產問題(1895-1937)〉
龍緣之 〈大貓熊來臺「團圓」史──1988至2008年的大貓熊輸入申請案〉
希爾妲‧基恩;盧耕堯譯 譯稿:〈動物史學〉
鄭麗榕 研究與討論:〈臺灣動物史書寫的回顧與展望:以近二十年來為主的探討〉
李鑑慧 研究與討論:〈由邊緣邁向中央:淺談動物史學之發展與挑戰〉
第五十九號(2020年12月)
杜子信 〈十三、四世紀德意志騎士團的東北歐十字軍在中古異教徒戰爭中的地位〉
蔡侑樺 〈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初期(1930-1934)的課程規劃──與日本廣島、金澤高等工業學校之比較研究〉
郭雨穎 〈從思想犯到協力者──以二戰時期日本共產黨知識人佐野學、鍋山貞親的「轉向」為中心〉
蔡龍保 〈日治至美援時期臺灣鐵路技術人才探源(1895-1965)〉
第六十號(2021年6月)
蔡佩玲 〈周召公與文王家族關係的文獻考察〉
鄭丞良 〈金末河北士民遷徙現象初探〉
游博清 〈五口通商時期(1842-1857)英國海軍對中國「東南沿海」水文認知的進展與運用〉
項浩男 〈縣域社會中的國共關係:以抗戰時期江蘇豐縣為例〉
容啟聰 〈書評: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
第六十一號(2021年12月)
杜正勝 〈日常生活的背後〉
江孟勳 〈伊斯蘭「復興─改革」傳統:論al-Shafi‘i(768-820)、al-Ghazali(1058-1111)與Sirhindi(1564-1624)的理念〉
許守泯 〈一位元代地方官的日常勸農──王結及其《善俗要義》〉
蔡至哲 〈「我朝同於趙宋」──十八世紀朝鮮儒者對宋代中華秩序的詮釋〉
蘇俊斌 〈司法獨立與國家安全的權衡:再檢視明治時期的大津案〉
梁右典 〈書評: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第六十二號(2022年6月)
許正弘 〈從開創帝業到三宮協和:元仁宗朝前答己太后的政治活動〉
鄭永常 〈荷蘭時期澎湖灣海上轉運角色之形成及其運作〉
黃浩庭 〈晚明清初供奉瓷之器用及其流通〉
邱炫元 〈印尼改革時期(1998-2018)穆斯林婦女頭巾穿戴風格的變遷〉
第六十三號(2022年12月)
王萬雋 〈東漢至三國武陵郡的屯戍體系與武陵蠻〉
熊仲卿 〈印尼帝多雷島礫石、地景與文化歷史過程之綴合研究〉
廖文碩 〈另一種戰爭:1942年國民政府對英屬緬甸的政治情蒐及宣傳〉
蔡龍保 〈戰後臺灣鐵道車輛系統的升級 :以美援運用為中心(1945-1965)〉
第六十四號(2023年6月)
渡邉義浩 〈「古典中國」的成立:以喪服禮的展開為例〉
陳建元 〈丹尼爾.笛福論英格蘭歷史中的商業與宗教(1490-1730)〉
巫佩蓉 〈1870年代西方旅人筆下的京都古寺〉
吳靜芳 〈20世紀前期上海民間梅毒防治與藥品宣傳〉
黃思超 〈民俗、市場與崑腔傳播的雅俗融通:以近現代金華武義崑班及其鈔本為論述主軸〉
第六十五號(2023年12月)
涂宗呈 〈形神分離之後:唐代對於死亡及葬後靈魂與形骸關係的想像〉
陳昭揚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的金國記事──以金人死亡時間為線索的觀察〉
祝平一 〈游於藝:奕繪與天學〉
張安琪 〈藝術政治化:1962至1970年代臺灣省立博物館的特種展覽〉
邱大昕、梁秋虹、許宏彬〈探究底層、正視邊緣:看見臺灣歷史中的晦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