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零」的反思: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針對113學年招生報到掛零新聞的聲明稿

感謝各界近日對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以下簡稱本系)招生事件的關注、批評、指教與鼓勵。特別是最終沒有選擇本系的同學們,我們雖感遺憾但仍獻上祝福。此事對本系師生帶來巨大震撼,卻也提供難得機會讓我們可以藉此加速調整體質,思考本系乃至於整個歷史學專業該如何回應高齡化、少子化、科技與環境快速變遷等重大社會議題。這星期以來,本系師生有不少深刻討論,在初步凝聚師生共識之後,特此發表聲明,以回應各界對本系的關心。

從學生來源與選系數據來看,大多數學生仍選擇北部學校的歷史系,因此我們認為這次事件的可能原因為以下兩點:一、本系招生標準與設計未能及時回應社會變遷趨勢;二、高教資源長期南北失衡情況下,北部較具吸引力的都會區生活環境與名校群聚效應。

雖然少子化與南北資源失衡是長期歷史發展下的結構性現象,非本系獨力所能解決,卻也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條件,必須更積極主動因應。短期來說,本系將檢討招生機制的相關設定,並展現本系回應社會需求的教研特色,以確保真心熱愛歷史學的同學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長遠部份,我們將持續追蹤畢業系友的就業情況,了解畢業生職涯發展軌跡,讓師生及家長得以掌握歷史系畢業生在當代就業市場中的利基與區位。與此同時,也會積極透過各種平台,包括網頁、社群媒體等,加深與系友、中學歷史教師社群、各級學校學生團體的連結,以強化社會溝通並呼應公眾對歷史學的需求。

本系做為國內少數身處南方的歷史學系,又位於古都臺南,在教研方面一直努力與社會脈動連結並開展自身多元特色,舉例言之:

首先,本系自主學習風氣熱切,歷年來同學們充分展現自主學習能力,主動結合教師專長並組織各種社團,面向大眾進行歷史學專業知識的轉譯與應用。例如,每年由跨系所同學製作的「歷史公演」、由開放知識社主導關切知識平權的「維基融入歷史教學」、關注轉型正義與人權議題的「二十而立工作隊」,以及深耕地方的「迴聲」與「北門鹹鹹」等。

其次,國立成功大學作為綜合型研究大學深具有跨領域整合的潛力,本系也善用此優勢長年與醫學院、理學院、工學院、社會科學院、規劃設計學院等密切合作,一起推動臺南四百、科普、地方醫療史、醫學教育、科技與社會等跨領域教研計畫。例如,本系團隊近期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考察非文字傳統史料,推出「世界影音遺產日」單元「臺影新聞片──影・視・音・史」線上展踏溯臺南」課程尋訪臺南古蹟、歷史建築及有形文化資產,同時邀請「人間國寶」藝師開授臺灣傳統工藝保存課程,致力無形文化資產之調查研究。《誌村鑑》「微地方誌」出版計畫,則透過本系師生歷史田野調查行動的集體書寫,為「地方創生」增添薪火。

再者,本系與南臺灣重要文史機構均有長期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能協助同學深化學習並探索未來可能的職場發展,包括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文化局、臺南市立博物館、中研院南院人社基地等,將南部特有文化資源融入本系的教學研究之中。目前正於臺史博展出的「照護的溫度:府城韓內科病歷的故事特展」便由本系師生擔任研究策展團隊。本系亦以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基礎,開設有關臺灣、中國、東亞、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區域的各級課程,讓學生從原鄉、港市、海洋以及全球,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環境與動物-人關係等面向,均有認識與發展其潛能的機會,裝備自己於未來能與臺灣和世界一起共進。

最後,我們也透過創新教學設計積極回應臺灣當前的嚴峻挑戰。在AI浪潮部份,本系深知AI在歷史教學與研究上能夠提供諸多協作的功能,事實上本系近年來也已規劃不同數位人文課程,例如「維基融入歷史教學」、「史學研究的數位工具」、「如何因應生成式AI對歷史學的衝擊」等,思考AI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在超高齡社會方面,本系亦集結教師社群開展「照護歷史學」,思考如何讓歷史成為高齡社會的照護方法,將歷史教學活動帶進長照現場。這些教研活動都正在積極開展,期待能讓歷史學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我們深知這一切還有待努力與各方協助,但絕對願意行深踏實,創造新機,同時也相信並期待熱愛歷史的同學能夠選擇本系,讓本系的發展特色能因為你們的參與而讓台灣社會看見更多元的風貌。再次感謝各界朋友的關心,並懇請在未來的路上,不吝指教與支持。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24/6/21

瀏覽數: